从提升直租比例、严防「类信贷」,到发展「两新」租赁、开辟特色化业务,2024年的融资租赁行业,在监管政策的再聚焦、再定位与行业整体转型中,回归租赁本源,向着新航向进发,不断推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,核心竞争力普遍得到强化。
秉持「跨界思维、创新驱动、对内优术、对外取势」的经营方针,中国境内首家上市的券商背景融资租赁公司——海通恒信(1905.HK)紧跟国家产业政策导向,持续推进产融协同,强化独具券商特色的差异化优势,保持资源与资产协调配置、规模与收益均衡发展。
风劲:资源与资产相协同,保值增值有亮点
基于对自身资源禀赋的清晰认识,2024年,海通恒信通过践行「一体两翼」的业务发展战略,做精做深产业领域,加速产业优势构建,为大中型企业、小微企业及零售客户提供多元化的综合金融服务,提升资源配置效率,与客户合作共赢。
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,海通恒信坚定产业化转型发展路径,高端装备制造、绿色租赁、数字经济、科创租赁等国家鼓励的产业方向发展卓有成效,实现资产保值增值。于2024年末,公司资产总额为人民币1,112.97亿元,权益总额为人民币199.83亿元。各类客户应占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共计人民币970.25亿元,其中,大中型客户、小微企业及零售客户的应占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分别为人民币835.85亿元、134.40亿元。
从海通恒信资源保有量情况来看,其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物业及设备众多。截至2024年12月31日,公司物业及设备账面价值为人民币69.20亿元,其中,经营租赁设备包括17架飞机,涵盖6架空客窄体机、2架空客宽体机、9架波音窄体机,飞机总账面净值约为7.00亿美元(相当于约人民币50.34亿元)。2024年,海通恒信实现经营租赁收入人民币6.94亿元,较上年增长17.6%。
依托广泛的客户基础,海通恒信加快产业化转型发展,向先进制造、工程建设、能源环保、城市公用、交通物流、文化旅游、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客户提供优质服务,资产布局持续优化。截至2024年12月31日,先进制造行业生息资产余额为人民币198.58亿元;工程建设行业生息资产余额为人民币193.96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14.1%;能源环保行业生息资产余额为人民币170.50亿元;城市公用行业生息资产余额为人民币119.24亿元;交通物流行业生息资产余额为人民币108.85亿元;文化旅游行业生息资产余额为人民币77.13亿元;医疗健康行业生息资产余额为人民币63.21亿元;其他行业生息资产余额为人民币10.20亿元。
舵稳:经营业绩延续稳健,融资管理见真章
对战略引领的坚守与产业布局的前瞻性思考,让海通恒信构建了多元化、可持续的发展格局,形成资产负债良性循环,综合实力稳居行业第一梯队。年内,公司维持稳健经营,精益化融资管理,在专业赛道上展现自身价值。
营收方面,2024年,海通恒信收入总额及其他收入、收益则达到人民币88.55亿元。融资租赁业务收入、经营租赁收入、服务费收入分别约人民币61.77亿元、6.94亿元及2.67亿元;来自大中型客户的利息收入约人民币51.30亿元,来自小微企业及零售客户的利息收入约人民币10.48亿元。
盈利方面,全年海通恒信实现净利润人民币15.13亿元,净利润率约21.19%,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币0.17元。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6.37%,其中大中型客户的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6.14%,小微企业及零售客户的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7.80%。净利差3.00%,净利息收益率3.44%,加权平均净资产回报率8.10%。
流动性方面,得益于前期业务投放的租金逐步收回,收回的租金大于业务投放的现金流出,2024年,海通恒信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净额为人民币129.86亿元,同比大幅增加63.2%。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净额为人民币8.16亿元。截至2024年12月31日,现金及银行结余账面价值为人民币74.83亿元,在手现金充足。
负债方面,海通恒信持续优化负债结构、创新融资产品,引导优质资金支持其鼓励的产业领域业务开展,连续七年获得AAA级主体信用评级(展望稳定)。由于根据资产配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,适当压降负债规模,2024年,公司总体债务结构持续改善,资金成本稳步下降。截至2024年12月31日,负债总额为人民币913.14亿元,较上年末下降11.4%;借款余额为人民币401.15亿元,较上年末下降12.4%。全年计息负债平均付息率为3.37%,同比下降0.26个百分点。
行业加速回归租赁本源的背景下,凭借明确战略定位、资源禀赋优势和专业化差异化经营能力,海通恒信顺应市场需求,多元化业务布局开花结果,摆脱同质化竞争困境,展现出明显的「优者愈优、强者恒强」趋势,未来基本面良好,发展将具更多看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