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寻美的传承与新生,深切感悟“美之道”
西安2025年9月4日 美通社 -- 欧莱雅中国在“十三朝古都”洛阳与西安开启了一场“说走就走”文化研学活动。本次活动以“美之道:古都寻艺•千年遗韵”为主题,通过四日的古都探访,从历史文化、美好生活、社会经济与国际交流四大维度,深切解读了中华美学的古今传承与当代价值,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“美之道”巡礼。
从佛陀东渐的第一声梵唱,到李白杜甫笔下不朽的诗篇,从宫廷画师的丹青妙笔,到市井坊间的百工技艺,美的追求渗透在文明的每一个角落。通过美,可以看出每个地方、文化与时代的多元性与文明进程。而在今天,要让传统文化真正“活”起来,就必须让美走进当代人的视野和生活。穿越古今,美不仅激活了时代审美,更是从社会经济层面成为了一条连接供给与需求的重要纽带;不但搭建起不同地域、国别间交流的通道,也让不同背景的人们,在对美的共情中拉近了心灵距离。短短四日间,循美而行,穿梭双城之间;谈古论今,探寻千年之美;幕启幕落,共秀大美传奇。
历史文化:欧莱雅美之道,用创新让传统之美活在当下,启发未来
从洛阳天堂明堂,领略武周时期“天人合一”的礼制建筑格局,至龙门石窟,凝望佛陀微笑中宗教与艺术的完美交融;再到登顶西安古城墙,俯瞰现代楼宇与唐代里坊脉络交织的时空叠影,以及观赏千年非遗,了解历史传承下的叙事智慧。这些文明印记,不仅揭示中国人“自古相通”的对于美的精神追求,更以器物、建筑与艺术为载体,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,以古现今,启迪当下与未来,证实了美,是历史文化中最具穿透力的表达,也是一种跨越所有文化与时代的普世追求。
美好生活:欧莱雅美之道,让美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能量
通过体验唐代煎茶、手作唐果子,重新拾起古人“以器养心”的生活美学;在皮影戏的光影交错间,感悟古代美学如何融入市井日常。立于安仁坊遗址之上,既回望了唐代都市雅生活的繁华图景,也见证了美如何从宫廷礼序走向民间,成为滋养寻常日子的温暖光芒。美是所有人可追求的,它从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,而是日常生活中的温暖与浪漫。穿越千年始终如一的对美的期待,让人们不只是“活着”,而是“好好生活”。
社会经济:欧莱雅美之道,让美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柔性引擎
对唐三彩艺术博物馆的探寻,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釉色流淌的大唐气象,更能从一件件器物中窥探到唐代窑口分工、丝路贸易的完整产业链,使审美需求推动经济共生得到印证。在活动中,面塑传承人张倍源老师分享了他如何将中草药面塑与流量IP结合的创新实践,展现传统技艺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,带动生态发展与产业振兴,让美成为可延续、可共享的经济力量,并推动着产业链向 “高附加值、高审美力” 方向进行升级。
国际交流:聚世界之光,共绘美美与共图景
长安与洛阳早已不仅是地理名词,更是中华美学走向世界的文明符号。古有黄绿白交织的釉彩沿着丝绸之路流向世界,成为了跨越文明的“美学技术输出”。而今天,非遗“出海”,走出国门更是成为了在国际舞台树立文化形象的美学标杆。本次研学行中,特别邀请到了国家级皮影传承人魏金全老师进行分享,他本人不仅将皮影带到国际舞台、更是广收国际弟子,让中国非遗文化可以源远流长。美,如今早已超越语言与国界,成为文明互鉴的通用语言。这些生动实践,更是聚世界之光,深刻诠释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开放胸怀。
张倍源老师提到:“希望传承的,远不止面塑的捏塑技艺本身,更是一种扎根传统、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,以及那种发现美、塑造美、融入生活的审美思维。”而这恰恰与美之道理念不谋而合。
通过几日的美学感悟和寻美启发后,欧莱雅中国更是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文化交流活动,让所有人围坐在一起论“美”,基于历史文化、美好生活、社会经济与国际交流四大维度,共探“美之道”,让美传播更广、更具创新力、更具教育意义,助力欧莱雅成为美的普及者和新启蒙者。
说走就走:让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力量
欧莱雅说走就走文化研学活动,亦是一场关于“美之道”的深度思辨与切身体验之旅,两座古都也完美诠释了美如何跨越时空,成为联结文化自信、经济活力与美好生活的纽带。
以双城为卷、以美学为笔,书写了一场贯穿千年的文明对话,启发大家深入思考美之传承与新生、科技与艺术交融、小众与主流共生等相关议题。更是从美的多重维度解读其深层逻辑。唯有读懂美从何而来,方能知道美向何处去这既是欧莱雅对“美之道”的深刻诠释,亦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。